2018.8.12
小伙伴们大家好,上一节我们了解了语言的实质是声音,文字只能记录语言,不能等同于语言,区分了辅音与元音,了解了音系的概念,理解了可以用一些明显的特征来区分,或者说定义了各个不同的音。今天我们从这里开始,继续了解语音。
上节说到b和p这两个冤大头,日语中就会有一种现象,た如果在一段话的最前面出现就念做ta,否则就会念成da,有很多人解释这种现象,会叫它浊化,就是清音变成浊音。所谓浊音就是声带震动,发出来的声音比较低沉,否则就是清音,声音明亮。汉语普通话中的m n l就都是浊音。
但是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这种现象应该叫做不送气化,送气的辅音t变成了不送气的辅音d,所谓送气意思就是送气,在发t的时候我们会呼出更多的气。其实这种错误的产生十分自然,因为普通话里的d代表不送气,但是在英语和日语的罗马音里代表浊音,同样的t和d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所以两种t和d会被混淆。受两种罗马音拼音系统的影响,在解释日语本是送气的现象时,被说成是浊化。
可能会有些绕口,但是只要明白送气与否与浊音与否,是两种不同的特征,可以分别区分或者说确定两个音,分别是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浊音与清音。
我们刚才看到的谬误,其实是牵强地用拉丁字母表示汉语语音的结果,是一般的拼音系统的局限。当时制定汉语拼音的时候,考虑的是简洁而不是精确,并没有考虑到学习外语会发生混淆的问题。当我们研究语音发现这种拼音的精确性的局限时,就需要另外的一种并不那么简洁,但是非常精确的拼音系统,当今最强大的就是国际音标。
日语中的t国际音标写作t或th,d写作d,而汉语的t写作th,d写作t,我们发现国际音标中t与d的关系是清音与浊音的关系,而用不送气音的字母再加h表示该音对应的送气音。这也正印证了汉语拼音的局限,一般拼音系统不精确的特性。
这样的通过外加字母区分几个音的方法,并不只出现在国际音标里,在汉语拼音系统里也有使用,比如说在z c s后面加h变成zh ch sh表示它们对应的卷舌音,在很多语言的拼音系统中h像国际音标一样当作表示送气音的符号——即送气符。这样的话,我们又看到因为拼音系统本身的局限造成的混淆,这也是在语言研究中大多使用国际音标标音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国际音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语言学家自己创造的系统。在此之前拉丁字母本身互相之间的形态和组成差异不能表示这些特征,就像t并不是加了什么浊音符号来表示对应的浊音,而是换了一个字母d来表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能通过字母的样子直接判断他们的特征,我们需要背下字母的特征,我们必须直接记住t是清音,d是浊音,这样我们就看到t和d是清音与浊音的关系。如果一个字汉语辅音是t,日语中是d,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浊化现象。
我们总是说各种现象,那究竟现象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尝试一口气说很多t,我们说的t会越来越像d,终有一个时刻,最后我们发出来的就是一个不送气的d,这就是发生了一个t的不送气化现象。所谓语言现象,就是由于种种原因,本想或本来是发一个音却最终变成另一个的音的现象,这个原因可以是像刚刚举例所说的那样只是因为一个人发音的生理原因,也可能是受到其他族群说话的影响导致一群人产生了口音等等,而变化后得到的音一般与原来的音相似,也有因为特殊的原因变化特别大的情况。像这样音发生变化的现象体现了语言整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
我们上节曾经探讨过怎样区分p与k,提到p要紧闭双唇,而k则没有,这能够体现出p这个音与唇的关系密切,而k则和唇这个部位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所发出的音的实质。我们在动物园里常常能听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它们的声音也能代表一定的意义,它们用这样的声音和同伴交流,可是我们却不能称它们的声音信息的系统为语言,这倒并不是因为语言就一定是人类独有的,只是他们的语音实在太过简单。研究者觉得,人类语言的发音开始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只是简单的几种声音,但是随着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人类可以灵活地变化器官的形状与位置,同样从肺部发出的气流,在不同器官组成的不同的空间里,最终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种类越多,我们能表达的意思便越多,后来

根据这样的原理,我们还能发现有一组音有特别的特征,他们发音总是经过鼻子,而且一般声带都要震动,我们把有这样特性的音称作鼻音,

最后修改:2021 年 11 月 24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